立湃阙,留漏罐
笼编密,平潦汉
水画符,铁樁见
岁勤修,预防患
遵旧制,毋擅变
都江堰这个无坝引水的宏大工程
凝聚着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勤劳
勇敢与智慧
但鲜少有人知道
两千多年前
都江堰的治水人使用了
哪些技术进行治水
都江堰
以李冰为代表的水利人
带领勤劳智慧的蜀地民众勇于创新
不断探索
采用当地盛产的竹、木、卵石作为材料
创造出具有特色的
都江堰四大传统堰工技术
—— 竹笼、杩槎、羊圈、干砌卵石
01
竹笼
剖竹为蔑,编成均匀的圆形笼子,再装上卵石所形成的构件,用于护坡、堵口等,它是都江堰历史上出现最早、应用最广泛的水工技术,相传为李冰所创。现代水利史学界基本认为当时的鱼嘴为竹笼堆筑而成。
02
杩槎
用竹绳将三根木料捆扎成三角鼎足锥体形,再加上辅料所形成的挡水结构,是都江堰传统水工技术中材料种类最多、制作工艺最复杂、施工难度最大的一项水工技术。历史上,杩槎截流技术主要用于内、外江进水口和其他堰口的截流,便于渠首和灌区岁修工程,有时也用来调节流量,抢险堵口,挑流护岸或搭交通便道等。
03
羊圈
是用木桩将卵石紧束在一起,如群羊被关于圈内。治水三字经有云“砌鱼嘴,安羊圈”。它有较强的消能抗冲能力,多被用在河道的急流险工段,作基础防冲工程。
04
干砌卵石
将卵石并排,按一定坡度砌成紧密、坚实的整体,其工程主体结构全部由卵石构成,广泛应用于灌区渠道边坡等工程,造价低廉,施工简便。
四大堰工技术的诞生
把一个个风吹得动
水冲得走的松散的卵石砂砾
组合起来
由小到大、由简到繁
实现“量变到质变”
形成整体构件
建成鱼嘴、金刚堤、飞沙堰等工程
挡水、分水、分洪、排沙
进而实现了兴利除害的目标
20世纪以来
随着现代材料、现代机械、
现代技术所向披靡的扩展运用
四大传统堰工技术
逐渐退出了水利工程的主阵地
但是
它并没有消失
而是与时俱进地演变
由于四大堰工技术自身固有的优点
在小型水利工程中
在生态景观工程中
仍然可见它的身影
人们从杩槎受到启发,创造出了混凝土四面体,广泛用于截流、抢险以及护岸等工作。
三峡截流石
人们从竹笼受到启发,采用铅丝笼来代替竹笼。“扩张伸缩金属网笼箱”的水工构件被广泛应用。
镀锌石笼网箱
羊圈在现代水利施工中已较少应用,但现代的打桩技术和锚钉技术(一般用于治理滑坡或松动山体。在滑坡体或山体打深孔,灌注膨胀混凝土,加锚索。一段时间后,在外面收紧锚索或利用锚索铺设混凝土面板,达到稳定滑坡体、山体的目的)就是它的华丽转身。
打桩技术
20世纪50年代以后,都江堰灌区科技人员对干砌卵石进行了技术升级,与现代水泥相结合形成了浆砌卵石,使沿用2200多年的干砌卵石在技术上前进了一大步。目前都江堰渠首的主要堤防、内江及六大干渠均采用浆砌卵石结构,经历了多年洪水及地震考验,运行正常。
浆砌卵石
四大堰工技术
是都江堰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的巨大作用、综合价值
以及它蕴含的蜀地先民的优秀品质
具有超越时空的启示意义和传承魅力
传统堰工技术的实际运用(右侧为鱼嘴)
来源丨水利新语
关
注
往期推荐
1.水利厅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召开2023年第四次集体学习(扩大)会议
2. 端午假期已至,这份安全耍水指南请收好~
3. 武都水库:一渠武引水 润物细无声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