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rt3
湿气不除百病生?
俗话说,湿气在,百病害,湿气除,百病无。湿气是很多不适甚至是疾病的源头。湿邪还易和其他邪气合并,比如湿遇寒则成为寒湿,遇热成为湿热,遇风成为风湿。
“湿为万病之源”。中医认为,湿邪重浊、粘滞,且湿为阴邪,容易损伤阳气。当湿邪侵入人体,留滞在脏腑经络、肌肉关节时,会阻碍气机,导致头身困重、乏力、肌肉关节酸痛、浮肿肥胖、大便不畅等问题。
Part4
如何判断自己是否湿气过重?
如何判断自己是否湿气过重呢?一般来说,湿气重的症状在头部、舌头、皮肤、大小便以及精神状态等方面都会有所表现。
一看形体:瘦人多相火,肥人多痰湿,虚胖者体内多湿,严重者下肢水肿。
△图源: 网络,侵删
二看状态:《黄帝内经》“因于湿,首如裹”,体内湿气重者常感疲乏、身体困重,不喜运动,头部沉重如被物裹,头脑不清爽,关节沉重,浑身酸痛。这是湿气黏滞、经络受阻所致。
三看食欲:脾喜燥而恶湿,湿气困脾则影响食欲。湿气重者,脾的运化功能减弱,即使到了用餐时间也缺乏饥饿感,食欲不振,稍进食便觉胃胀。
四看大便:湿邪困阻中焦,影响大肠功能,导致腹泻。湿热泄泻表现为腹痛急迫,泻而不爽,便色黄褐,气味臭秽,肛门有灼热感;寒湿泄泻则见泄泻清稀如水,腹痛肠鸣。
五看小便:湿气对小便的影响多表现为湿热下注。湿热之邪侵袭下焦肾与膀胱,小便常呈黄色浑浊,尿量不多但次数频繁或排尿不畅,伴有灼热或涩痛感。
六看舌头:寒湿证候者舌体较正常偏大,舌质颜色偏淡,舌边有齿痕,苔白腻;湿热证候者则舌红苔黄腻。舌苔表面湿润,如含水分,或舌苔厚腻、有齿痕时,应警惕体内湿气存在。
△ 图 源 : 网络,侵删
七看皮肤:湿气重者皮肤毛孔易变粗,油腻,易生痘痘,肤色暗沉或呈蜡黄色,皮肤瘙痒甚至发生湿疹。
八看耳发:湿热之邪侵袭耳部,可能出现耳道或耳郭红肿疼痛、糜烂、渗液或耳内流黄稠脓液,或耳胀、耳鸣。头发易油腻、脱发也常提示体内湿气过重。
Part5
这些加湿行为,你中了几条?
哪些行为会加重湿气呢?
贪食生凉。《黄帝内经》云,形寒饮冷伤肺,冷饮直接伤害肺气,致宣发失常,影响皮毛排湿功能。冷饮亦伤脾胃,脾主运化,得温则运,冷饮损脾阳,运化失常,加重湿气。湿气多源于脾胃,运化不佳则湿气重。
睡眠不足。作息紊乱会干扰脾胃的工作节奏,长期熬夜还会消耗气血,导致脾胃虚弱,水湿无法运化。
久坐不动。运动不足会导致身体机能退化,特别是肺功能下降,影响水液代谢;久坐易伤脾,导致气虚,气虚则湿气难以气化成津液,造成体内废水堆积,出现口渴与尿频现象。
思虑过重。思考过度伤脾,脾受损则湿气增多。同时,思考过多导致气机郁结,影响食欲与消化,进而产生湿气。
△图源: 网络,侵删
盲目进补。提及补药,许多人眼露喜色,误以为补药皆为良品,食入即能滋补身体。实则不然,补药专为虚弱者而设,非需补之人食之,反成废物,甚或滋生痰湿。过食滋补食品或常年服用清热解毒药物,还会损伤脾胃运化水湿的功能。
Part6
如何祛除湿气?
湿性黏滞,中医有言:“千寒易除,一湿难去。湿性黏着,如油入面”。化解湿邪非一朝一夕之功,其黏稠特性更使身体如同被重重包裹,脏腑运转时受到诸多阻碍,导致整体生理功能逐渐衰退。长此以往,身体便会渐生诸多问题。因此,及早察觉体内湿气,并及时采取措施调理祛湿,实为至关重要之事。
那么,湿气重该如何祛湿呢?
清淡饮食,适度、均衡地摄入食物。不可为了追求减脂而拒绝主食,也不可嗜食肥甘厚味之品增加脾胃负担。
适度运动。运动可以激活阳气运行,促进排汗排湿。
起居防潮。避免居住环境潮湿,保证空气流通,使室内保持清爽干燥。
Part7
中医祛湿方法论?
中医祛湿之法,博大精深。针对不同体质,利湿、化湿、胜湿、燥湿等方法各异,精准施治,尽显中医智慧。
芳香化湿。运用辛香温燥药物,醒脾燥湿,如藿香、佩兰等,可制香囊佩戴,但孕妇及皮肤过敏者慎用。
健脾祛湿。脾胃功能弱者,日常饮食宜多选山药、莲子等健脾利湿食材,食疗不佳时,应及时就医,以中药健脾益气祛湿。
利水渗湿。通过通调水道,排出湿气,适用于水肿、小便不利等症状。常用赤小豆、茯苓等煲汤、煮粥或煮茶。
温阳化湿。利用阳气驱散湿气,如黄芪、肉桂等,可加入膳食或茶饮。艾灸、贴敷等中医特色疗法亦助阳化湿。
Part8
小儿祛湿有妙招?
对于小儿,由于其脏腑发育尚未成熟,可采用“摩脾经、揉板门、捏脊”等手法进行保健,以达到消食健脾的目的。摩脾经即在拇指第一指间关节靠近指尖的指腹部位顺时针旋转磨动,揉板门则是揉动手掌大鱼际正中间的穴位,捏脊则是在脊柱两侧由下向上依次捏动,这些方法简单易行,效果显著。
对于成人,也可通过“摩胃脘、艾灸”等方法达到目的。摩胃脘即轻轻摩动胃脘部,以手掌的温热刺激胃的消化功能,从而呵护脾阳,健运脾胃。艾灸则可选用阴陵泉、丰隆、中脘、水分、神阙等穴位进行熏灸,温阳化气以利水渗湿。
客服小姐姐微信:pqkf002
声明:
本文旨在分享,不作为诊疗建议!
部分图片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