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从“虚拟”到“人物”
2022年,虚拟人物被放在了聚光灯下。跨年晚会、活动、各大平台、甚至企业中都能看到他们的身影。即便人们对于虚拟人物已不陌生,但是探究其概念,却依旧模糊。
虚拟人是“指人们在计算机上模拟出一个类似真人的虚拟人形象。虚拟人的研究领域涉及到人类的表现、运动和行为。”同时,根据属性和平台的不同,称呼也会有所不同。
看似是一个是新的产物,但早在40年前,虚拟人物就已经开始出现。
1982年,动画《超时空要塞》播出后反响火爆,官方顺势而为力捧林明美原地出道,并以动画中角色歌曲的形式发布了个人单曲。自此,第一位虚拟歌姬“林明美”诞生了。她的商业价值也因为粉丝们的热情捧场得到了证明,不过她的“角色属性”似乎掩盖住了一大部分虚拟人物的身份,同时也没有什么技术应用而言。
1985年,英国推出了“第一位计算机生成的电视节目主持人”Max Headroom,与林明美相同的是他同样印证了自己的商业价值,不同的是他拥有了“相对独立”的人格和特征,一个“非常贫瘠、傲慢的西方中产阶级男性电视主持人”的化身,更像是一个群体的发声筒。同时由于技术限制,该形象是由演员套在玻璃纤维外壳上叠加移动背景呈现的。此后,关于虚拟人物的产品一直未曾出现。
在历经了十几年的空窗期后,2007年,初音未来的诞生让虚拟人物重回大众视野。这个被称为“大家的歌姬”,因为踩中《甩葱歌》的鬼畜+同人创作的高峰时期+拥抱ugc的软件属性等于拥有了天时地利人和。虚拟偶像也前所未有地被放置在了大众传媒的场域中进行广泛讨论。
而从技术层面来看,与Max相比,初音的软件属性给她带来了更大的创造性,通过二次元3D建模加上音源的制作,也让初音未来有别于真实次元的人物,显得相对更加“虚拟”。
展开全文
2012年,“华风夏韵,洛水天依”中文版初音未来“洛天依”来了,自此开启了虚拟偶像的“中国行”。
2016年,虚拟YouTuber绊爱的出现似乎给虚拟人物带来了肉眼可见的转折,重心开始逐渐从“虚拟”走向“人”,形象更加真实、立体,也有了自己的内容。转变的背后离不开技术推动,不同于前面几个虚拟人物的“技术硬伤”,绊爱的技术定义是利用动态捕捉程序达成虚拟形象与真的人结合的产物。
自此,“虚拟人物”的概念不再高高挂起,技术的落地让他们开始走入真实世界,不再是纸片人、套玩玩偶那么简单。
2017年,Bilibili“虚拟次元计划”UP主小希和小桃也成为该时期具有代表性的虚拟偶像。之后,Bilibili、搜狗、百度和 BKizuna AI 等公司纷纷布局虚拟人赛道。
2020年以来,随着技术日益成熟,虚拟偶像的应用模式呈精细化、智能化和多样化发展趋势。
2021年9月4日,虚拟人梅涩甜在腾讯新闻平台上发布了全网第一个虚拟人脱口秀《梅得说》,以虚拟人视角吐槽人类。其青春可爱的形象与智慧幽默的表达吸引了大量网友观看,与其跨次元互动,视频播放量迅速突破百万。因其脱口秀中含有丰富的“知识梗”,梅涩甜成为腾讯新闻首位虚拟人知识官。
2021年10月31日,柳夜熙发布了第一条视频就登上了热搜,获赞量达到300多万,同时涨粉丝数上百万。被称为2021年的“现象级”虚拟人。
2022年,网易伏羲推出虚拟人“林幺幺”,据介绍,林幺幺运用了一系列前沿AI技术,大幅度提升了虚拟人语音、动画的制作品质和效率。让林幺幺得以从二次元走进三次元世界。
技术进步下,越来越多的虚拟人类开始闯入现实,出现在我们身边。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