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而久之,老者的妻子也对这种“收获”习以为常,甚至有时,当老者没有空军时,她还会嘟囔几句。毕竟,老者钓回来的鱼实在太少了,几乎每次都是个位数的白条,外加两三条鲫鱼,根本不够一顿油炸的量。可是如果不把这些“战利品”做成菜,老者又要发脾气,因为在他看来,这些鱼是他辛勤一天的荣耀,来之不易。
因此,老者的妻子其实并不希望他钓到鱼,反而更喜欢他带回一些新鲜蔬菜,毕竟,如果能持续“空军”一个月,家里的菜钱都能省下一大笔。
这个段子也引出了钓鱼界的另一项重要活动——打窝。
钓鱼界有一句至理名言:“想要钓得多,必须多打窝;要想鱼上岸,就拿粮食换。”
正因如此,著名钓鱼人李大毛被网友们戏称为“李大盆”,而身高1米80的“大个子”曾辉,为了让自己更受欢迎,也给自己取了个“曾大盆”的绰号。
李大毛早已习惯了网友们的玩笑,甚至在自己钓鱼时,也会自嘲地说:“大家腿抬一抬,我要打窝了,浮漂都往上捋一捋,马上要涨水了!”
事实上,无论是那些拥有众多粉丝的网红,还是身经百战的钓王,他们在视频中频频上鱼的场景,往往只是为了营造更好的视频效果,并非真实情况的完全展现。为了达到这种效果,在录制视频之前,他们往往会提前打下大量的窝子,让鱼习惯性地到窝点觅食,并且在一段时间内禁止任何人在该位置垂钓,以避免惊扰到鱼群。
经过一段时间的精心“喂养”,附近的鱼逐渐养成了习惯,只要感到饥饿,便会自觉地前往这些窝点“用餐”,甚至将它们视为固定的餐桌,形成了一种条件反射。这时,钓鱼人再去垂钓,才能呈现出视频中频频中鱼的喜人景象。
这恰恰印证了一句古话:“台上十分钟,台下十年功。”
去年,有两位年轻人,一个请假一个月,一个甚至直接辞职,他们为了钓一条巨大的青鱼,在一个水库边连续坚守了18天。在这18天里,他们总共消耗了1300斤螺蛳来打窝,最终,他们向世人展示的,仅仅是一张重达80斤的青鱼照片。
这种现象在钓鱼圈子里非常普遍。这些精心打造的窝子,虽然最终能钓到鱼,但同时也为更多的鱼提供了食物,就像那条被钓上的青鱼,可谓“一鱼钓,万鱼生”。更令人敬佩的是,尽管青鱼价格不菲,尤其是一块珍贵的青鱼石更是价值连城,但这两位年轻人最终选择了将青鱼放生,这充分展现了钓鱼人热爱自然、保护生态的精神风貌。
毫无疑问,打窝对于钓鱼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那些声称打窝无用的人,往往是因为垂钓时间有限,打窝的效果尚未显现便不得不收竿;或者是在使用蚯蚓、红虫、蚕蛹、红蛆等虫饵时,忽略了打窝的重要性。
对于时间有限的钓鱼者来说,打完窝子后,鱼还没有来得及聚集到窝点,就不得不收竿了,因此,打窝的意义确实不大。
那么,为什么传统的钓法更强调多打窝呢?要知道,打完窝子就立即开钓的,往往是新手。经验丰富的老钓友,通常会选择耐心等待。
这是因为,当只有零星几条鱼进入窝点时,新手往往会沉不住气,急于求成,很快就把窝子里的鱼钓光了,使得后续的等待失去了意义。
而老钓友则会选择静观其变,等待最佳时机。在他们看来,窝子里的鱼本身就是最好的诱饵,胜过任何昂贵的小药。当其他鱼看到窝子里有鱼时,无论有没有酒米,都会好奇地游过去一探究竟,因为这传递着一个明确的信息:这里有食物,而且是安全的。于是,窝子里的鱼便会越聚越多,甚至能将水底的泥沙搅浑。
多打窝的目的也在于此,不能将一个窝点的鱼钓光殆尽。一旦感觉窝点内的鱼变稀少了,就及时补充一些酒米,然后转战到下一个窝点继续垂钓,让留在原窝点的鱼有食物可食,从而继续吸引其他鱼类前来。如果一次性将窝点内的鱼全部钓光,那么聚鱼的速度就会大大减缓。
由此可见,钓鱼不仅是一项休闲活动,更是一种需要运用智慧的博弈,钓鱼人需要与鱼进行一场心理战。
然而,在现实生活中,许多钓鱼人之所以“空军”,并非是因为缺乏钓鱼技巧,而是因为时间不够充裕。大多数钓鱼人只能利用碎片时间来垂钓,因此,很难每次都钓得称心如意。尽管鱼获可能并不理想,但对于打窝这件事,他们却绝不含糊。
从这个意义上说,钓鱼佬实际上是鱼类增殖的第一功臣。相关部门更应该将注意力放在打击网鱼、电鱼、毒鱼等非法捕捞行为上,不仅不应该驱逐钓鱼佬,还应该大力支持他们进行垂钓。他们钓走的只是零星的鱼获,但打下去的却是成盆的窝料,这哪里是在钓鱼?分明就是在喂鱼!
享受当下的快乐吧,因为此刻的时光,正是你人生的精彩瞬间。我是独钓寒江雪,一个沉迷于江河湖泊的钓鱼人。如果觉得这篇文章对您有所帮助,请不要吝啬您的点赞和收藏,毕竟茫茫人海,相遇即是缘分。
"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