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拉图提出的“七艺”后来在欧洲发展成了博雅教育,包括:文法、修辞、逻辑、算术、几何学、音乐、天文学
最早公开提出对考试结果进行量化评定的是英国人乔治·费舍尔。
▍乔治·费舍尔
1864 年,英国格林威治医学学校退休不久的校长乔治·费舍尔提出,通过收集学生在各科考试中的表现,经过比对对单科目进行评分,1 分为最高,5 分为最低,中间等级亦可以通过分数如 1/4、1/2、3/4 来去分小分。这种被称为“Scale-Book”的评定方法并没有真正得到推广,但它依然被认为是日后出现的标准评分制的雏形。
1910 年,美国心理学家桑代克(E.L.Thorndike)提出,对于测试结果有必要通过一个量化标准进行评定,即“教育测验”。在此后的短短六年之内,桑代克和他的弟子们就成功将标准化考试推广到算术、语言(包括阅读以及拼写)、绘画等各个科目。
这一阶段,随着心理学在教育领域的蓬勃发展,计分测量被拓展到了智商评定等诸多曾经被认为难以量化的领域,五分制和百分制随之被广泛运用。
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西方的高等教育机构被引入到中国,五分制的计算方法也随之扎根。1898 年,清政府制定的《京师大学堂章程》第二章《功课》第十七节中就首次使用了百分制,并明文将 60 分作为及格线。不仅如此,该章程还提出将平时成绩纳入最终的综合分评定,堪称早期素质教育的典范。
▍京师大学堂在 1902 年招生考试时采用了百分制,此次招生首先是速成科,其中速成科又分为仕学馆和师范馆,图为 1903 年京师大学暑假仕学师范馆学生合影
但五分制在中国亦占有一席之地。二十世纪初的燕京大学即是贯彻实施五分制评分制度的学校之一。5 分对应满分为一百分,但从 4 分开始,每减少一个学分即对应卷面 10 分的分差。学校规定学生在第一学年第一学期的成绩需在 2 分以上,第二学年结束成绩需维持在 3.5 分以上,否则将自动退学。也就是说,考不上 85 分的学生面临着被学校开除的命运。
这样五分制和百分制交替使用的办学机构并不在少数。然而因为中共建政后实施“全盘苏化”,百分制的地位一度急转直下。
1952 年,为了学习苏联的教育模式,凯洛夫的《教育学》成为了我国教育规范准则。1952-1956 年间,五分制(五分记分法)陆续取代了百分制,甚至有言论指出百分制是资本主义的,五分制才是社会主义的。虽然在各个地区的推广速度和普及程度略有差异,但总体而言五分制成为了当时主流的,适用于中小学甚至高等教育的评分度。
▍清华大学百分制与五级分制的换算方法(图片来自《清华大学志》)
文革期间,四级等级记分法又取代了执行不久的五分制,判卷流程也有了颠覆性的变化:学生分组评卷,由各级别的“工宣队”“贫管会”评定结果划分优劣。
这样的评分标准和判定流程直到 1977 年才被废止。“工宣队”“贫管会”撤出各级教育机构,招生考试制度得以恢复正常秩序,百分制因为方便判别成绩高低而被重新启用,并成为全国通行的标准。60 分或是作为五分制时期过半取整换算到百分制的成绩,或是延续京师大学堂时期的传统,再度成为了单科考试的合格线。
随着教育测评的不断完善,五分制和百分制并不能与各国教育诉求相匹配,因而也出现了五花八门的评分制度。比如法国采用二十分制,及格线为十分;德国的六级计分制,数字越小成绩越好,数字大于四即为不及格;五分制诞生地的英国在基础教育阶段则放弃了五分制,以九等级的 GCSE 标准对学生成绩和掌握水平进行划分。
日本则将教育心理学中的标准分数引入学校教育,通过标准差运算得到学生的偏差值。有趣的是,在单科小分的计算方面,日本在 2002 年的教改中放弃了 1-5 分的等级制,而改为直接以实际分数的形式呈现给家长,一是为了消除不同学校不同班级在直观上的成绩水平差异,二是为了减轻成绩分布排名给学生带来的心理负担。
▍《宽松世代又怎样》海报。经历 2002 年教改的这批学生后来被认为是“ゆとり世代”(宽松世代),他们的学校生活受惠于宽松教育,步入社会后却反倒受制于此
当代中国与邻国日本的教育理念趋向一致,操作方法却恰恰相反。伴随素质教育理念的推广,用等级制取代百分制的呼声越来越高。2013 年教育部颁布的《小学生减负十条规定》明确指出“全面取消百分制”。无论素质得到发展与否,在五分等级制计分重新得到推广的今天,59 分与 60 分之间已不再有不可逾越的鸿沟。返回搜狐,查看更多